新華風傳統新園

發布時間:2025年3月20日 分類:新聞資訊館內新聞 瀏覽量:6787

新華風傳統新園是中國古建園林大師羅哲文先生對中國傳統建筑傳承與發展創新的專業性定位。2004年6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評定委員會副主任羅哲文先生在永陵博物館館長馬良云女士陪同下蒞臨易園考察。對易園“承華夏文脈、造時代經典”的傳承與創新性營造理念及取得的成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中華民族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每個時代都形成了與之相關的建筑文化風格,常見的有秦、漢、唐、宋、元、明、清及民國風等,都形成了各時代的建筑風格。如:西安唐風,開封宋風,山西元風,北京、蘇杭則以明清為勝,各領風騷。中國傳統建筑在新時代也應該形成與時俱進的時代風格與特點,是建設部正在探索的重大課題。

1、易園的造園理念與創新成果非常契合國家建設部正在研究的新時代新華風「傳統新園」課題。易園已經做出樣本,是新中國、新時代古建園林典范之作,是新華風古建園林的創新者與開派者。

2、將易園博物館納入建設部新華風傳統新園推廣示范項目,鼓勵易文清先生結合“傳統新園”營造理念創作與推廣,為新中國新華風“傳統新園”做出更大貢獻。同時接納了易文清先生為國家“文物古建羅哲文師承制”入門弟子,并即興題詞:“傳統新園,大開眼界”。

3、易園是一個由文物建筑移建,和文物部件組建起來的,現在就應該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來看待,是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典范。

羅楊先生蒞臨易園

中國民間藝術學會黨組書記,中央文史館特邀館員,羅哲文之子羅楊先生蒞臨易園。稱易園園林不愧為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頌贊詩,是可望可及、可游可居的立體的山水畫卷,恰如《牡丹亭》所敘:“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并拔題贊譽:

易園傳統新園相關媒體報道鏈接:https://epaper.scol.com.cn/html/rlzyb/20241223/rlzyb856032.html

成都市金牛區金牛大道金泉路8號便是易園所在地,占地約200畝。
易園因園主的姓氏而得名,易文清解釋,并不完全因此,而是以易經哲理美學為造園理念,深度挖掘古蜀金牛壩歷史文化與傳奇,以打造時代經典為目標,打造了這座當代中國古建園林藝術博覽園。
在業內,大家都知道易文清有一個濃濃的羅哲文情結。多年來,為了傳承發揚羅哲文的建筑理念,易文清自掏腰包,承包了多場學術研究論壇。
為何如此癡迷?易文清回憶,2004年6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評定委員會副主任的羅哲文下榻金牛賓館,發現一墻之隔的易園建筑頗具特色,走近發現竟是一家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游歷之后,羅哲文找到易文清進行了溝通交流,并對易園“承華夏文脈、造時代經典”的傳承與創新營造理念以及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羅哲文告訴易文清,易園的造園理念與創新成果很契合當時正在研究的新時代新華風古建園林《傳統新園》課題,易園已做出樣本,是古建園林典范之作,是新華風古建園林的創新者與開派者。他認為,易園是由文物部件移建起來的,應該被當作文物保護單位來看待,是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典范。同時,他建議將易園博物館納入原建設部新華風傳統新園推廣示范項目,鼓勵易文清結合傳統新園營造理念創作與推廣,為新華風傳統新園作出更大貢獻。
對這位生于四川宜賓的同鄉、業界泰斗,易文清一直很敬仰。因這次偶遇,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師徒情誼。
此后,羅哲文之子羅楊蒞臨易園,稱易園不愧為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頌贊詩,是可望可及、可游可居的立體山水畫卷,恰如《牡丹亭》所敘:“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李凌

微信微博